湖北部分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出现新变化 ——“两深两促”秸秆综合利用专题调研进展之一

发布时间:2018-07-20   浏览量:11518

为了全面掌握湖北省机械化秸秆离还田作业水平,深入了解秸秆离还田作业机具应用情况,近期,我们先后对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较好的荆门市和秸秆生产量较大的荆州市、潜江市,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实地走访秸秆利用合作社、田间考察和座谈交流等方式,我们对当前秸秆机械化离还田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概括起来:一是全省动员,吹响秸秆禁烧集结号。从2015年5月1日《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正式实施以来,全省上下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成效显著,一到收割季节“处处点火、遍地冒烟”的情况得到了根本改善。二是各级联动,倒逼秸秆机械化应用。全省各地应对露天禁烧的严峻形势,从起初强化巡查、严格处罚的“堵”逐步转到机械作业、综合利用的“疏”,秸秆离还田机械化应用全面展开。三是机械支撑,引领秸秆综合利用新方向。从当前秸秆利用的“五化”方向上来看,无论是秸秆机械化还田,还是离田作业后的其他应用,包括捡拾、打捆、青贮、转运、仓储、分包、压实等各项作业,都离不开机械的应用和支持。可以说,秸秆离还田作业机械的应用已成为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支撑。

在看到机械化广泛应用的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一些新变化。一是机械还田已成主流,田间肥料化应用效果有待考证。近几年来,随着秸秆露天禁烧的推进,全省各地特别是江汉平原,普遍采取在收获机械上加装切碎装置的方式,鼓励发展以切碎还田为主的利用模式,但不同作物秸秆在自然条件下腐烂效果也不尽相同,肥料转化效果目前还无法准确测定。据潜江市农机部门同志介绍,他们在麦豆轮作区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旋耕灭茬方式播种试验,旱地作物的秸秆全量还田效果对后茬作物播种出苗效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据沙洋县兴农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田崇富介绍,近几年来的秸秆粉碎还田,导致表土层疏松,病虫害加重,已经明显影响了后茬作物的生长发育,广大农户普遍希望秸秆能离田处理,但离田处理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而且,虽然尚没有的数据支撑,但农户普遍觉得秸秆粉碎还田对土壤的酸碱度可能带来影响。综合这几个地方的实践结果,目前油菜、大豆秸秆适宜全量还田作业;小麦因茬口紧和秸秆量较小,应探索离田应用;水稻、玉米、花生和棉花等作物,因秸秆量大或饲用、原料应用价值较高,应以离田应用为主。

二是离田作业机械引领,综合利用效益成为约束。随着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开始选择对秸秆进行离田作业处理,各种类别的捡拾打捆机发展较快。一些地方政府还拿出专项资金对捡拾打捆机具进行叠加补贴,有力地推动了离田作业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如钟祥市政府安排83万元资金,鼓励引导在23台联合收割机上加装打捆装置,*大地带动了当地秸秆离田作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限于农作物秸秆普遍存在的密度小、体积大,加之各地秸秆收储点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秸秆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偏高的问题普遍存在,秸秆收储点的秸秆销售也面临随行就市、价格波动较大的问题。据沙洋县马良镇金锣秸秆回收利用合作社理事长刘俊介绍,建立收储点,主要依靠收集秸秆后分批销售,一般平均利润在70元/吨左右,目前合作社建设投入较大,秸秆收储利润不大而且不稳定。钟祥市旧口镇桂祥凯秸秆合作社理事长贺桂林介绍,从2012年开始先后购置6台进口威猛秸秆回收机,回收棉花、水稻等作物秸秆,供给周边生物发电厂,以前结账方便,合作社运转较好,今年以来因政策因素电厂已拖欠秸秆款项达700万元,合作社运转十分困难。

三是秸秆利用方向明确,多头支持发展势在必行。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随着近几年来秸秆综合利用的多元化发展,在秸秆生产量大的地区,资源化利用已渐成趋势,以还田作业为主的利用模式开始调整,特别是随着原料使用企业的引进落户,大力发展离田机械化作业已成为紧迫需要。据荆门市、沙洋县基层同志介绍,目前发展离田机械化作业还面临一些困难,必须从政策上给予多元化的配套支持。如在高补贴原则下,适当调高半喂入收获机、捡拾打捆机、搂草机、揉丝机等离田作业机具的补贴比例;在科学布局的前提下,大力支持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在用地用电方面予以支持;比照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秸秆运输通行费用予以减免,以降低运输成本;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对秸秆收储体系予以小额信贷支持,以增强投入能力,支持发展壮大等。

总体来看,秸秆综合利用已在基层成为共识。各级农机部门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充分发挥购机补贴政策的引导支撑作用,大力推广应用秸秆离还田作业机械,努力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秸秆离还田作业**模式,并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协调财政、交通、国土、金融、电力等有关部门,加快秸秆收储体系建设布局,帮助解决突出困难,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新的贡献。(2018年7月)

来源: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XML 地图